您的位置 >>> 首页 >>> 相关评论    
 
 
 
 
周尊圣“天山山水画”的独创性
                         文/ 马鸿增
 
  在当今众多以西部山水为创作母题的画家之中,周尊圣无疑是一个个性鲜明、颇为出色的山水画家。他所创立的“天山山水画”以过人的悟性、胆识和吞吐大荒的豪情,构建出独特的艺术语言图式,成为山水画领域里的一朵奇葩。
周尊圣1958年出生于黑龙江省。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他就把审美观点聚焦于祖国大西北的天山,十多次进入新疆,在那160万平方公里的大漠瀚海、亘古荒原之间,冒着风险,艰难跋涉,感受自然万物之浩然精气,感悟天人合人之美学精神,追忆古丝绸之路的文明。于是,雄强、悲壮、苍凉、阳刚之美充溢于胸,他不禁产生了一种孩童依恋母亲般的感觉。从此,他把自己的创作母题锁定在天山,如同他的名字“尊圣”所昭示的,他以朝圣般的敬爱、敬仰、敬畏之心,看待天山,解读天山,虔诚地表现着创造着心中的天山神韵。
  艺术贵在创作。天山大地既无林木植被,又无瀑布流泉,只有裸露的山岩和大漠戈壁。如此景观,更无前人之作可供参照借鉴。也许正是这种“前无古人”的境遇,越发激起了他的创作欲望和冲闯信念,在“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过程中,他蓦然发现,裸露的紫色砂岩和砾岩构成的经色山峦,正是“众里寻他千百度”之后的最佳载体。经色天山,白色天山,与传统审美惯性相左,却与自然特征相合,与画家心灵相印,而且极富象征意味。红山所引发的联想,包含了历史的回响,古文明的追思,生命价值的叩问,未来理想的憧憬。正如他在力作《天山红韵图卷》中所题:“大雪茫茫飘洒着古老的梦想,黄沙滚滚掩埋着往昔的辉煌,长河滔滔流淌着英雄的故事,羌管悠悠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天风荡荡给我一副翅膀,让我站在高处看一看这神奇的地方。”红色天山的发现和创造,令我想起40多年前钱松喦创作的《红岩》,李可染创作的《万山红遍》,三者时代不同,具体涵义不同,但艺术独创性却是共同的。
  具体剖析周尊圣天山山水画艺术语言和独创性,我的总体观感是既尊重传统,又富于时代新机和个性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其一,将现代构成带入到传统笔墨形态之中。山体的块面结构多呈几何形,简约而不琐碎,大山大壑,大开大合,奇诡壮观;用笔多长线短皴,刚健劲挺,有形有质,勾、皴、擦、染综合运用,有笔有墨,气韵生动。从中似乎感受到范宽、王蒙、龚贤、黄宾虹、李可染等前辈的元素,但又显然不同于前人。正是在广收博取中,孕育出既具有传统精神又有现代意味的品格。
  其二,色调单纯强烈,形成标志性的符号色彩。画面以黑、红、紫三色主,构成浓重郁茂的基调,增强了历史纵深感和空间幽远感。尤其是红色大面积的运用,发展了传统青绿山水画法,已成为“周氏山水”的标志性色彩。在红与黑,色与墨相互交响中,演奏出新颖夺目、撼人心魄的天山乐章。
  其三,截断法构图,强化视觉张力。画面打破常规,上不见“天”,下不见“地”,截取最精彩的中段加以表现,极具震撼力。虽然空多于虚,黑多于白,但少少许的留白却能透出一股灵气,或天光,或云气,或驼队,或空谷,营造出心中天山的情境氛围。
  其四,人格化、大气魄、大境界的审美追求。周尊圣已将自身生命融注到天山山水之中,他似乎已成为天山的一部分。天山山水画,已成为他的性格、气质、学养、才情乃至人生理想和精神情怀的寄托,“天地和韵”,“大野清风”,“大日长天”,“高天厚土”,“悲壮荒野”,“历史回声”,“瀚墨当歌”,“岁月洪流”,这些壮美的大境界,在他胸中积蓄,喷发于笔端,凝结于纸上,令人有荡气回肠的遐想。
  周尊圣的“天山图式”是中国山水画创作的一个新品种,他由对大自然(天山)的感受、感动、感悟,升华为写生、写意、写心;由传统精神和语言的承续,升华为时代精神财和个人语言的建构,其间有许多值得回味和总结之处。愿周尊圣再接再励,使“天山图式”更为丰富多姿,更加璀灿夺目。


 
 
 
 
 
年表 获奖经历 出版著作 相关评论 艺术关点 交流园地访客留言 返回首页 艺术简历 作品展示 在线视频欣赏 个人相册 合作媒体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