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相关评论    
 
 
 
 
大 漠 风 骨
                ——周尊圣天山山水画解读   文/李毅峰
 
  中国山水画在当代已经形成了多元化的格局,无论是在笔墨语言的挖掘上,还是在文化内涵的拓展上,都呈现出内涵式的创作探索状态。很多的艺术家在当下绘画语言和表现形式渐进式微之时,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对山水文化的感悟上,企图从文化的角度和精神的层面去发现新的山水创造形式,以及由此而带来的新的语境和范式。画家周尊圣就是其中的一位。
  宋代大理学家程颢诗云:“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当代山水画正处在一个转型期,但新时期所带来的新的创作问题又迫使山水画家酝酿进行新的变革。我们知道,传统山水画语境和范式的形成,主要是基于南北两大派山水画系统:南派主要是以南方山水的自然状态为蓝本,而北派主要是以关中以东的山势和地貌为对象。关陕以西的甘肃至新疆境内的大山大水因古时交通不便及自然生存环境的恶劣,使得古人所言的“天下名山皆为僧道所占”的现象在这里变为人迹罕至,这也就造成了山水画历史上对这一部分山水描绘内容的缺失。也许正因为山水是个大命题,其与天地万象保持着大气流贯、充满生机的势态。而这种势态在西部山水,特别是在新疆天山这样的山水中,这个生机更加容易引起创作主体和宇宙相通的意识。又因这个创作主体性情的千变万化,除了对山水引入的浩渺莫测的山水空间意识外,更可把人对社会、历史、艺术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融进自己的创作。周尊圣以天山为创作题材的作品,可以说,是在这一时期内不断成熟起来的新北派山水画。他在山水画的创作中,确立的就是这样的一个大山水画的创作观,并能把自己置身于“观”的核心,在继承传统山水画已有的范式基础上,更加用心地在道与自然、山水画、山水文化的内涵上做深入的挖掘。
  周尊圣的山水画有这样几个特点。
  1.注重一种山水观念的表达。创作观是艺术创作的核心前提。中国山水画因其与山水文化的发展一脉相承,从其发韧之初,就与中国传统的人文思想联系在一起。南朝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讲的最重要的精华是“以神法道”,这个“神”,就是创作者的主导思想,所以,画山水画要重在物我的精神感应,“万趣融其神思”。这就是说,宗炳提倡的“以神法道”,是在强调山水画的创作应以思维着的精神去探求人对自然的感应。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大道的真质。这就是创作观。重立神而不废道,尤其于山水画家更为重要,这就精辟地指出了艺术家的“神思”在“天人合一”的宇宙哲学中的恰当位置。因山水画描绘的是“山水”,是至极的自然景观,所以,千百年来,“天人合一”也就成为中国山水画家创作的根本观念,也是至高的艺术境界。周尊圣以“十进天山”的经历,震撼于天山的雄奇、雄伟、雄壮的气势和神奇、神秘、神圣的内涵。在他的意识中,“天人合一”的观念和境界,明明白白地被上天镌刻在新疆的大地上。这里的“神思”,又远远不同于“万趣”,完全可以用“大”字来概括:大山脉,大冰川,大雪峰,大水系,大沙漠,大戈壁,大草原……我们看到,在周尊圣笔下,天山那神秘、神奇、神圣的大山大水,通过他的“迁思妙想”和“苦情经营”,一反传统文人山水画中荒寒寂寥的避世情境,赋山河以阳刚大美和原生的悲壮苍凉。无论是燃烧的河漠大地,还是浩气千里的天山红谷,抑或那诉说着沧桑不老岁月的楼兰梦,以及雄关漫漫的丝路古道,他都能使“山川神遇而迹化”,完全把自己融会到大自然的境界中,并在这种境界中领悟山魂,搜索画魂,探寻自己毕生追求的大风雄音天山骨,形成了独特的创作观。
  2.以形达意,以势取胜。周尊圣的山水画在造型上有一个整体的势态,这与其“大”的创作观以及画中的气象“象应神全”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唐代张彦远有一段画论,“夫画必以形似”,“形似需全其骨气”。山水首先要像,画山是山,画水是水。但山有四时,有虚有实,有动有静,有表有里,有血有肉,是一个生命的整体。天山大的结构形态,更在整体的“形”上区别于南派山水烟雨朦胧、小桥流水的文人情怀。山势连绵、横亘千里、博大苍莽的天山,其寓于“形”中的山水的生命感,在周尊圣笔下“全其骨气”是整的、活的。“骨气形似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不仅形似,还有“骨气”,这就是他的山水造型观。以形达意,以势取胜,骨,就是内在的势。骨气,骨是骨骼,气是活的、流动的生命。骨有了气,山就有了势,就活了。所以,周尊圣的“天山之骨”,是他已经“吃”透了天山的结构后,把结构变成生动的形象,然后落笔成形。天山山水,不是靠简单的写生所能理解和完成的,它需要创作者在深入地形成了山水创作观后,在真实地走进天山内部后,逐步地以一种精神去感悟并解析其创作的形态。当代画家常引古人“逸笔草草,不求形似”之语,来为自己的不擅形或不重形做解脱,给了许多人以很大的误解。“不求形似”不等于没有形似,可能形似寓于神似之中了,只是说创作的着眼点不在形似而矣。但石涛讲的“似与不似间”则是强调创作重在抒发性情,在作品中注入更多的人文内涵或画外功夫。现在的创作在某种意义上讲,可能更多地注重形式的多样化,对传统山水画的造型方法存在着偏见,或在文化上没能足够地从山水文化的高度去认识造型的真正意义。所以,周尊圣的山水造型观念,以形达意,以势取胜,在当代山水画呈现缺乏个性语言和时代精神的创作状态下,尤可圈点。而且对当下传统山水语言及形式的认识,以及对传统山水画新语境和范式的开拓,也是很有意义的。
  3.用笔墨的当代性来强化文化的时代含量。描绘天山,对周尊圣而言,确乎是一个不小的课题。没有前贤可鉴,没有前辙可循,用新的观念和范式去解析自然、传统和时代,谈何容易。在对这一创作问题进行突破时,周尊圣在一手伸向自然的同时,一手伸向了传统。我们知道,中国画的笔墨不仅仅是一个手段,笔墨本身也是一种表现,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在周尊圣看来,传统山水画中的语言虽然不完全适应对天山的描绘,但,传统笔墨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则应该义无反顾地回到天山山水中,也应使笔墨既能融于大的布局结构,又能赋笔墨以人文精神。历史文化的一脉相承,使周尊圣更坚定为天山原生态的山水注入文化内涵的信心。周尊圣多年的深入生活,让他在这种西部的大山水中看到了生活中最美好的内质,尤其生命的本质问题在这里得到了他如愿的阐释。那里的山水和生活都保留了更多的原生态。这种原生态对现代的文明形成反差:它有生活,但不琐碎;有内容,但不繁缛,一如天山之辽阔无垠,雄浑而简约。而对这种简约的表达,周尊圣采用了写意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在笔墨的大关系上,他强调写实的严谨,突出山势的结构,并对整体山势进行一色的渲染;而在具体山势的结构的描绘上,则把传统写意山水中的皴擦点染同这种大的结构融为一体,并以此去阐释他对生活和创作的本原的理解,以及他对天人关系在创作意义上的哲学思考。从周尊圣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这种原生态生命的人格力量,以及用笔墨的当代性来强化文化的时代精神含量。

 

 
 
 
 
 
年表 获奖经历 出版著作 相关评论 艺术关点 交流园地访客留言 返回首页 艺术简历 作品展示 在线视频欣赏 个人相册 合作媒体友情链接